近日,《山东党校报》总第126期二版以《枣庄市委党校打造“重走抗战路——八路军115师在枣庄”现场教学点》为题,刊发我校联合市委组织部打造红色教育阵地的经验做法。文章聚焦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核心主题,通过展示“串珠成链”整合抱犊崮、王家湾等抗战史迹、构建“一总四支”教学矩阵、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凸显了此示范现场教学点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阵地与红色文化展示平台的双重价值。全文如下:
打造“重走抗战路——八路军115师在枣庄”现场教学点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以来,枣庄市委组织部、枣庄市委党校依托八路军115师在枣庄地区的抗战史迹,以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王家湾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纪念园为主体,将枣庄各区(市)现场教学点串珠成链,精心打造了“八路军115师在枣庄”示范现场教学点,持续推动现场教学点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工作机制:强化“整体统筹、协同作战”,集中优势高效推动。将现场教学点打造提升作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赋能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抓手。枣庄市委组织部、枣庄市委党校牵头成立专项提升工作机制,由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市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担任双组长,抽调市、区两级党史研究、文化宣传、党校系统等领域精干力量,设立综合协调、策划设计、文稿提升、课程开发四个工作组。明确以山亭区为主体,其他区(市)协同配合,形成了责任明晰、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教学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同时,主动对接共青团中央井冈山教育基地,邀请现场教学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与实地指导,打破地域壁垒、凝聚多方合力,为教学点打造注入强劲动能。课程打造:坚持“深挖资源、深耕特色”,立体打造教学矩阵。策划推出以八路军115师在枣庄的“抗战路”为总线,“挺进抱犊”“运河烽火”“铁道飞虎”“抗日壮歌”为支线的“一总四支”现场教学精品路线,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接受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研究115师挺进山东、创建鲁南根据地等重要史实,确保讲解内容准确、系统、权威。另一方面,着力挖掘和阐释115师在党的建设、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时代启示。此外,通过创新教学形式载体,成功开发涵盖背景导入、现场讲解、观摩体验、情景教学、仪式教育、互动交流、总结提升的完整教学流程,精心打造了《信仰的力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八路军115师在鲁南的革命历程和历史启示》等一批短小精悍、生动鲜活的微党课。教学体验:坚持“学思贯通、情理交融”,沉浸式感受共情力量。将党课从封闭教室搬到红色教育基地,从单向讲授转变为双向互动,让学员穿越到现场、角色式融入、情境中沉浸、故事里共鸣,打造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崭新阵地和对外展示红色文化底蕴、讲好枣庄故事的高能平台。制定《现场教学工作规范》,注重从着装、队列、听讲、互动等细节入手,营造严肃、高效、生动、有序的教学环境。通过实行小班制教学,科学设计错时参观线路与分流方案,确保教学秩序与体验。同时,建立全市党校系统微党课师资库,吸纳优秀青年教师,通过专业培训、模拟演练、专家指导等方式,提升讲解员队伍的政治素养、历史功底与讲解水平,力求讲解生动感人、引人入胜。教学点运行之初,邀请一部分党员干部参观,充分征求意见建议,不断加以改进提升。现场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线上评估、线下意见箱等渠道,广泛收集学员对教学内容、形式、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持续优化完善,形成良性循环。成果转化:坚持“资源破壁、价值辐射”,做活“家门口”的红色课堂。通过制作宣传手册、拍摄专题片、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构建多维度共享体系,让优质教学成果从“内部循环”走向“全域赋能”,持续放大品牌辨识度与美誉度,吸引市外更多班次前来开展教学。截至9月底,已累计承接各类培训98场次,教育干部群众3000余人次。同时,组织教研人员围绕“八路军115师在枣庄”的革命历史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反哺课堂教学、提升理论深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教研咨一体化发展。